玩具可迁移元素测定
来源:忠科检测
忠科检测提供的玩具可迁移元素测定,玩具可迁移元素测定是一项检测项目,主要是指对玩具材料中可能释放并迁移到儿童体内的有害重金属元素进行定量分析,出具CMA,CNAS资质报告。

玩具可迁移元素测定是一项检测项目,主要是指对玩具材料中可能释放并迁移到儿童体内的有害重金属元素进行定量分析。这些元素包括铅、镉、汞、铬、钡、锑、砷、硒等,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从玩具表面或内部迁移到儿童体内,长期接触可能导致儿童慢性中毒,影响身体健康和发育。
因此,各国和地区对玩具的安全标准中,都对玩具材料中的可迁移元素含量设定了严格的限量要求,例如中国GB 6675-2014《国家玩具安全技术规范》、欧盟EN 71-3:2019《玩具安全-第3部分:某些元素的迁移》等,通过科学的检测方法来确保玩具产品的安全性。
玩具可迁移元素测定目的
玩具可迁移元素测定的目的是为了评估和确保玩具产品的安全性,防止其中所含有的有害重金属(如铅、镉、汞、铬、钡、砷等)在使用过程中迁移到儿童体内,对儿童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儿童由于其生理特点,相对于成人更容易受到有毒金属元素的影响,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多个方面。
因此,各国和地区对玩具中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均有严格规定,例如中国GB 6675-2014《国家玩具安全技术规范》、欧盟玩具安全指令EN 71-3等,通过可迁移元素的测定来监督和控制玩具产品质量,保护儿童的身体健康。
玩具可迁移元素测定项目
玩具可迁移元素测定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重金属元素:
1. 铅(Pb)
2. 砷(As)
3. 镉(Cd)
4. 汞(Hg)
5. 铬(Cr)
6. 钡(Ba)
这些元素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从玩具材料中迁移到儿童体内,对儿童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因此,各国对于玩具安全标准均有严格规定,要求对这些元素进行检测以确保其含量在安全限值范围内。
例如,在中国,《国家玩具安全技术规范》(GB 6675)中就对玩具材料中的可迁移元素做出了明确规定。欧盟玩具安全指令EN 71-3:2019+A1:2021也对玩具中的八大可迁移元素(包括上述六种及锑Sb、硒Se)设定了严格的限量要求。
玩具可迁移元素测定流程
玩具可迁移元素测定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样品采集:首先,由检测机构从市场、生产工厂或流通环节中随机抽取待测的玩具样品。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
2. 样品预处理:对抽取的玩具样品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切割、研磨等操作,提取出可能含有可迁移元素的部分(如油漆涂层、塑料材质等)。
3. 元素提取:按照相关标准(如GB 6675.4-2014《玩具安全 第4部分:特定元素的迁移》或EN 71-3:2019等),模拟儿童使用玩具时可能接触到的各种条件(如唾液、汗液等),将可能迁移出的元素提取出来。
4. 元素测定: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等科学仪器对提取液中的可迁移元素(如铅、镉、铬、砷、钡、汞、硒等)进行定量分析。
5. 结果评估:根据检测得到的数据,对照相关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的规定限值,判断玩具中可迁移元素是否超标。
6. 报告出具:最后,检测机构会出具详细的检测报告,包括样品信息、检测方法、检测结果以及结论等内容。
整个过程中,检测机构需保证实验过程的准确性和公正性,确保测试结果真实反映玩具的安全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