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岸海域水质监测
来源:忠科检测
忠科检测提供的近岸海域水质监测,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是指对靠近海岸线的海域进行水体质量的定期或不定期检测和分析,以评估其水质状况、掌握水质动态变化、揭示潜在环境问题,出具CMA,CNAS资质报告。

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是指对靠近海岸线的海域进行水体质量的定期或不定期检测和分析,以评估其水质状况、掌握水质动态变化、揭示潜在环境问题,并为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以及海洋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一种技术活动。监测内容通常包括但不限于:溶解氧、pH值、浊度、电导率、盐度、营养盐(如氮、磷等)、重金属、石油类、微生物指标、叶绿素a等参数,同时也可能涵盖有毒有害物质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项目。
检测目的
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保护与生态评估**:通过对近岸海域水质的定期监测,可以及时掌握其环境质量状况,评估各类污染物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为制定和调整海洋环境保护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污染源控制与治理**:通过分析监测数据,能够追踪和定位可能的污染源头,有效监督和控制陆源、海源等各类污染排放,促进污染减排和治理工作。
3. **生物资源保护**:近岸海域是渔业资源的重要栖息地,良好的水质对于维持渔业资源稳定、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至关重要。水质监测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因水质恶化导致的渔业资源损失。
4. **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海洋环境质量预警预报系统,通过实时或定期的水质监测数据,预测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和突发事件,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5. **履行国际公约和法律法规要求**:根据相关国际海洋环境保护公约及国内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是各国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对公众环境权益的保障。
6. **科研教育与公众参与**:水质监测结果可为科学研究、公众教育提供真实数据支持,同时引导和鼓励社会公众关注和参与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检测项目
近岸海域水质监测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物理指标**:水温、透明度、电导率、浊度等。
2. **化学指标**:溶解氧、pH值、盐度、总氮、总磷、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活性磷酸盐、硫化物、石油类、挥发酚、重金属(如铜、铅、锌、镉、汞、铬、砷等)、有机污染物(如苯系物、多环芳烃、PAHs、PCBs等)、微生物学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等。
3. **生物指标**:叶绿素a(反映浮游植物数量)、大肠杆菌群、粪大肠菌群、细菌总数、病毒、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等。
4. **生态健康指标**:底栖生物多样性、鱼类生物多样性等。
5. **特殊项目**:根据特定海域功能区划和环境问题,可能还包括营养盐、微塑料、放射性核素、药物和个人护理品残留物等的监测。
这些监测数据对于评估近岸海域水质状况、掌握水质动态变化、预防和控制海洋环境污染以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检测流程
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的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项目启动与规划:首先,根据客户需求或法规要求确定监测范围、频次、指标等,制定详细的监测方案,并明确任务分工和时间表。
2. 现场勘查与布点:对目标海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环境特征、排污状况及海洋活动情况,按照相关标准规范合理布设监测断面和采样点位。
3. 样品采集:在规定的时间和条件下,按照《海洋监测规范》等技术标准,对各采样点进行水样的采集。这包括海水、沉积物、生物体等多种类型样品。
4. 样品保存与运输:采集后的样品应立即做好标记并妥善保存,对于某些易变参数还需采取特殊的保存措施,然后迅速运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
5. 实验室分析:采用专业的检测设备和方法,对样品中的各类水质指标(如pH值、溶解氧、营养盐、重金属、石油类、微生物等)进行精确测定。
6. 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对获得的原始监测数据进行审查、计算、统计分析,并通过质控样品、平行样等方式实施全程质量控制,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7. 报告编写与审核发布:整理监测结果,撰写水质监测报告,报告中应包含监测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内容,经内部审核后提交给客户或有关部门。
8. 反馈与改进:依据监测结果,为客户提供科学建议,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或后续跟踪监测计划。
以上就是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的基本流程,具体操作可能会因项目的实际需求和国家/地区的相关规定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