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类粗细度测定
来源:忠科检测
忠科检测提供的粉类粗细度测定,粉类粗细度测定,是指对粉末状物质颗粒大小及分布情况的一种检测方法,出具具有CMA,CNAS资质报告。

粉类粗细度测定,是指对粉末状物质颗粒大小及分布情况的一种检测方法。在食品工业、化工行业、医药领域等众多行业中,粉类物料的粒度直接影响其性能和使用效果,如溶解性、分散性、混合性、表面积等。
具体测定方法通常包括激光粒度分析法、筛分法、沉降法等。其中,激光粒度分析法是利用颗粒对光的散射原理来测量粉体颗粒尺寸分布;筛分法则通过不同孔径的标准筛对粉体进行过筛,根据留在各层筛子上的粉体质量计算出其粒度分布;沉降法则基于斯托克斯定律,通过测量颗粒在液体中的沉降速度来确定颗粒大小。
粉类粗细度的测定结果,可以为产品的生产加工、品质控制、配方设计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检测目的
粉类粗细度的测定主要目的是为了:
1. 控制产品质量:不同的食品加工、药品制作或化工生产中,粉类原料的粒度分布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口感、质地、溶解性、反应速度及成品率等关键特性。例如,面粉的粗细度会直接影响烘焙制品的口感和结构;中药粉的粒度则与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密切相关。
2. 优化生产工艺:通过测定粉类粗细度,可以对粉碎、研磨等工艺过程进行精确控制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能耗。
3. 满足标准要求:各类粉类产品在国家或行业标准中通常都有相应的粗细度指标要求,测定粗细度是为了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标准,满足市场准入条件。
4. 进行品质分级:根据粉类粗细度的不同,可对其进行品质分级,以便于生产和销售的精细化管理,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对粉类产品性能的需求。
检测项目
粉类粗细度测定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粉末粒径分布:这是衡量粉类粗细度的关键指标,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筛分法等手段测定粉末颗粒的大小及其分布情况。
2. 细度:细度通常是指粉体中通过一定规格筛网的粉末占总样品的质量百分比,例如80目、100目、200目等。可通过标准筛进行测定。
3. 比表面积:比表面积反映的是单位质量粉末所具有的表面积大小,间接反映了粉末的粗细程度,一般采用BET法(Brunauer-Emmett-Teller)进行测定。
4. 微观形态观测:通过电子显微镜等设备观察粉末颗粒的微观形貌和尺寸,以判断其粗细程度。
5. 筛余物含量:将粉体过筛后,留在筛网上的残留物质量与原样品质量之比,也可以作为评价粉体粗细度的一个参考指标。
以上各项指标在不同行业和应用场景中可能有所侧重,比如在食品、药品、陶瓷、化工等领域,粉类粗细度的要求和测试方法会有所不同。
检测流程
检测机构对粉类粗细度的测定通常遵循以下流程:
1. 样品准备:
首先,按照标准要求随机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并记录相关信息(如样品名称、来源、批号等)。
然后,将样品充分混合均匀,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2. 样品处理:
根据样品特性及测定方法的要求,可能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比如烘干、粉碎或过筛等操作,以便于后续的粒度测定。
3. 粒度测定:
使用专业的粒度分析设备,如激光粒度分析仪、筛分法分析仪等。对于粉类粗细度的测定,常用的有标准筛分法,即将一定量的样品通过一套具有一定孔径的标准筛网,通过计算各筛层的留存量来确定粉体的粒度分布。
操作时,将处理好的样品放入对应规格的筛网上,按照规定的振筛时间进行筛分,然后分别称量各筛层上留存粉末的质量。
4. 数据记录与分析:
记录每个筛层的筛下物质量,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出样品的粒度分布,包括平均粒径、D10、D50(中位径)、D90等参数,用于表征粉体的粗细程度。
5. 出具报告:
测试完成后,根据实验数据和相关标准编制检测报告,包括样品信息、测试条件、测试结果以及结论等内容。
请注意,具体的测定流程可能会因应不同类型的粉体和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而有所差异。在实际操作中,请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程执行。